沉醉 朱家角其他
許是在北方呆久了,心里便漸漸地滋生出了前往江南古鎮的向往。不知多少次網上的流漣,多少次電視畫面的驚鴻一瞥,多少次夢中的期待,像是暗合了生命的脈絡,隨著世事的磨練,越發地對江南古鎮向往。去年的世博之游,終于了卻了我長年來的這般神往與情愫。
八月初的上海,天氣異常地炎熱,即便是陰天,天還是悶熱悶熱地,以至于讓我們覺得空氣都是凝固的,呼吸都是熾熱的。因是世博游的正熱當口,上海周邊游很是火,自然江南古鎮也位列其中。也許,只要去過上海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這座現代化的國際都市是那般地聲色繁華,卻也會讓人無聲地體會到那種局促與壓抑,以至于在“上海體育館旅游集散中心”售票時,不知該去何處,最后,還是敵不過那魂牽夢繞的江南古鎮夢,選擇了離上海較近的一處江南古鎮——朱家角一日游。
車子一駛出上海市區,一路上視野慢慢開闊起來。大概過了一個多小時后,我看到了成片成片的荷花塘。再不久,我的腳就已經站在了朱家角的入口處。眼及所處,小橋、流水、人家、小搖船、白墻青瓦,好一副江南山水畫,那種在古詩詞中久違的景象仿佛展露在眼前,恰如“送人游吳”中的景象:“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蘇州如是,朱家角也如是。
導游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張朱家角自助一日游的票,上面清楚地顯示我們這個團往返坐車時間,憑票可參加的景點:大清郵局、童天和藥號、全華水彩藝術館、手工藝館、課植園、城隍廟、圓津禪院。
拿著小鎮入口處免費發放的導游圖,背上背包,拎著數碼相機,伴著明媚的陽光,我們慢慢的走進了這幅溫婉的江南畫卷中。朱家角歷史悠久,比周莊還早700多年。明清時期,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歷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后,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米市與布業曾經風盛一時。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朱家角于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后,它的開發與保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后來,在2002年,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親筆提寫了“江南古鎮朱家角”,使得朱家角走進了世人的視野中,尤其是深得老外和影視界的青睞。據導游介紹,在朱家角曾經有過幾家影視公司同時開拍片子的記錄,因而也有“滬郊好萊塢”之譽。
世博光影下的朱家角,出乎意料地沒有想像中的游人如織,這與我們兩天之后的周莊游相比,顯得更像是十足的江南水鄉。從喧鬧繁華的上海市區到靜謐的古鎮,竟是有了種世外桃源的穿越。放眼望去,青磚灰瓦,碧水相連,河道縱橫,水網相連,臨水樓閣,有敞篷搖船悠然而過。古老的青石板上,來往地是神情悠然的游人,還有些許淳樸安閑地當地居民。淺淺的小河靜靜地流淌在枕水人家之間,街道并不寬,兩旁商鋪林立,都是些古樸的閣樓,一點也不張揚。木制的窗欞和雕花,還有許多明清時代的老房子,斑駁的木門,被光陰打磨得退色的木頭拼墻,說不盡的古韻古風。當人置身其中,心是靜地,安然地。
從入口處前行不遠,便看到了第一座小石橋——涌泉橋。河道不寬,入得橋面上,順河前望,婉延交錯。河里來往著幾只敞蓬簾的小船,船的內側擺有相對的兩條木制長凳。有些講究的船家上,不光掛著特色的花布簾和紅燈籠,還擺放著一個木制的小矮桌,桌上擺放著一些江南炒貨和水果,想必這是那些有著現代經商意識的船家特色服務吧。
過河下橋,我們來到了“上海全華水彩藝術館”。進得館內,迂回古樸的走廊,每入得一室,墻面上掛滿了已經裝幀好的水彩畫。單說館的房間結構,就已經獨具文藝氣息,順著一間一間的畫室而進,到了后院,你會驚訝于還有個小二樓的畫室展樓。樓下走廊處,種植著兩組高高的竹子,還擺放著一組供人休息,很有藝術味兒的石桌椅,桌椅下鋪著一層大小不一,圓潤光滑的河卵石。踩著木制的樓梯小心而上,你就會看到一組組頂尖的水彩畫。或是空靈,或是古樸,或是高雅,不管是人物畫,還是風景畫,都是惟妙惟肖。我們一邊看,一邊嘖嘖贊嘆,女兒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說:“真是栩栩如生呀!太美了!”。我們從館的左側走廊而進,右側返回時,走廊的兩邊,右側的畫室,掛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或不知名的畫家水彩畫作品。其中還有獨立的主題畫展,一個是青少年水彩畫展,一個是關于朱家角的主題水彩畫比賽展。流漣在畫的世界,不知不覺呆了兩個小時。
稍拐彎前行不遠, 我們就到了“課植園”。園名來自于“課讀之余,不忘耕植”,原來的園主是一位喜好詩文的捐官,名叫馬文卿,因此,這座園林也稱馬家花園。據說,自民國元年開始興建這座園林,停停建建前后歷時15年之久,花銀30余萬元,直到馬文卿去世時,該園還未全部建成,但也頗具規模,占地近百畝。入得園中,游人必會驚嘆它的宏大與精巧,布局精巧的亭臺樓榭、怪石假山、水池戲臺、石碑長廊、古樹名木,應有盡有。園中不僅有上等氣派的宴客廳和正廳,還有一戲樓。這戲樓居于園林后院,游人必得在園林亭臺與小路假山曲徑通幽之處,赫然發現了這兩層的戲樓。戲樓前有許多聽戲的家當,樓前則有幾處看戲的亭臺。亭臺立于荷花池中,盛夏時節,便越發地顯出了亭臺構建的巧妙。我不住地猜想那位馬文卿,應該不僅是位有涵養的文人,而且還應該是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出得“課植園”外,往河對岸看,河對面的人家近在咫尺,一切卻在安祥中。雖然游客多了起來,卻依然顯得那么古樸寧靜。粉墻黛瓦的老民宅,沿著小河依次排開。路邊不時有幾個買水產的阿婆,水產多是小魚類,而且大多是論袋和論盆買。在水邊的樹冠下,偶見當地的阿婆和大爺在樹下乘涼聊天,在幾處閣樓前,還有些游人悠閑地坐在岸邊的木凳上,喝著當地阿婆阿嫂們沏的茶,嘴里嚼著朱家角特色的煮青豆。街道上的商鋪并沒有傳來叫買聲,他們只是靜靜地等待游人的問詢,用不急不慢地語調回應著游人的好奇與買賣,時間在這里慢慢緩落下來,我靜靜地邊走邊看。
時近中午,我們準備前往導游介紹的北大街吃飯。經過永安橋,路過“翰林匾額博物館”,遠遠就看到了被稱為第一石拱橋的“放生橋”。據說在以前,人們經常會在這座橋上放一些生魚蝦之類的,因得此名。橋邊有不少買小魚小烏龜的商販,我聽得一游人說,“如今這些小商販,就是游客們買下他們的小魚小烏龜放生后,他們再到河里捕獲回來,賣給游客”。我聽說后,便沒了放生的沖動,只是站在橋上,悄然地看著那些小年青們跑來跑去地尋找放生的最佳位置,他們的臉上分明鐫刻著欣喜與歡心。
“放生橋”旁有一座網友們傳說已久的“阿婆茶樓”,茶樓內坐滿了慕名而來的游客。茶樓大約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分上下兩層臨江而建,此處無疑是欣賞古鎮風景最好的地點之一。靛青的茶碗,滿樓的茶香,再叫上幾碟腌菜、煮青豆之類的小吃,旁邊是碧波的江水,當地漁民的搖櫓聲,對面是小橋流水人家,好一副活色活香的江南水鄉畫。據說,當年江總書記游覽朱家角時,也曾親臨阿婆茶樓。
陽光高照,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我們就在“放生橋”附近找了家臨河而建的小飯館,走了進去。小飯館里游人不少,一派熱融融的景象。我和女兒點了一盤當地的綠色蔬菜,一盤當地豆腐,要了兩只地道的清蒸河蟹,美美地吃了一頓。
吃過飯后,沿著北大街往前走。也許是正當中午,游客明顯的多了起來。北大街是朱家角最熱鬧也是最繁華的地方,沿街的小吃,各種特色小店鋪,現代的工藝品,古樸的工藝品,江南特色的布衣店,還有具有文革氣息的日用品店,一時,我有了種時空交錯的幻覺。街邊的小吃品種繁多,扎肉肥粽、紅色大蹄膀、煮青豆、麥芽糖、醬菜、蓮蓬、臭豆腐……香氣四溢,令人垂涎三尺。看到這么多的好吃,我和女兒不禁懊惱起來,悔不該吃剛才的午飯。我們還是經不住美味的勾引,把能填進肚子里的小吃吃了個遍,能帶走的美食買了些許。這是一條有著歷史的明清老街,大部分商鋪都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筑,磚木結構的小樓,古老的街道和青石板路,銹跡斑斑的門把手,一切都在昭示著它的歷史與厚重。北大街是喧鬧的,遠沒有入口處的安然與寧靜,一家挨著一家的商鋪,聲聲吆喝,此起彼伏。街道不寬,最寬處不過三四米,最窄處也就兩米左右,正好剛夠兩三人的通行,抬頭望天空,藍天恰似一條線高掛天空,因此又被稱為“一線天”。
擦肩而過的游客中,有不少穿江南風格的衣裙者。我想像著布衣的體貼,便信步走進了一家特色布衣店。店主是個高挑的女孩兒,她著一身深藍色碎花長裙,干凈而又純粹。成捆成捆地土布安放在店面內一側,四周的房體上錯落有致地掛著一些手工布衣裙,中國紅、翡翠綠、藏青蘭、明橙黃、珊瑚紅、寶石藍……總之都是些民族風很濃的色彩。它們是那么地樸素,那么地雅致,讓我心動起來。女孩兒淡淡地詢問和介紹,似乎我是一名遠道而來的客人。她并不問我喜歡那件,也不像別的商販一樣熱情地推銷自己的商品,只是平和地介紹商鋪里布品的來處,細細地介紹每一件經她手工縫制的衣裙和風格。那些衣裙發著柔和地光,像是在等待與它們心靈契合的主人,我拿起一件墨水蘭的小花裙,就再也沒放下。
熱鬧的北大街,折折轉轉,甚是挺遠。到了“廊橋”不遠,就看到了“手工藝館”。此時,正是游人多的時候,館內正舉辦郭愛和三彩藝術作品上海專題展。 色澤豐富,光彩亮麗,層次分明的陶瓷藝術品,將我國的陶瓷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恰逢郭大師正在館內現場制作,還有他的幾個學生都在館內,女兒興致勃勃地聽著女學生的介紹,忍不住地用手去觸摸。
過了“廊橋”,就會看到“圓津禪院”和“城隍廟”。對于在山西長大的人來說,寺院和廟宇是最為熟悉不過的場景,幾乎是經濟差不多點的北方小鎮和縣城,都會有供奉的廟宇和寺廟,在這個江南小鎮上,我也見到了似曾相識的它們。只是地處江南的廟宇都天生俱有江南氣質,小而精巧。“圓津禪院”和“城隍廟”里來往的香客不多,但“圓津禪院”和“城隍廟”里的幾叢“許愿竹”與“祈禱樹”上都掛滿了承載祝福的紅布條,想必平時它的香火還是挺旺的。
沿街而上,游人越來越少,但是我們看到了不少當地的阿婆們在門外的木凳上曬太陽。此時,太陽已經西斜,暖暖的陽光傾瀉下來,照在她們的身上,遠遠地望去,就似籠罩著一層金色的光芒。從小巷里穿行,偶見有晾曬的衣服在風中搖曳。我們路過一個民居的側道口處,就來到了小河邊。河邊有五六個臺階,順臺階而下,你就會看到一個個真正的原生態枕水人家。掩映在綠樹旁的白墻青瓦,串串紅燈籠,美極了。近距離地來到河邊,發現有很多田螺附生在河岸邊上,青綠色的水下還有不少小魚游來游去。我們蹲下來,細細地瞅著那些鮮活的水產動物。隔了一會兒,就有一個阿婆過來洗衣服。這時,又來了一位中年男子過來投洗墩布,互相打著招呼。我看著她們就在一個小小的河道口,也不分上下游,如此自然地進行清洗,我有些吃驚和疑惑,這河水干凈嗎?如此往復的清洗不會污染河道嗎?大概水鄉人家世代都是如此生活的吧……
越往巷子里深走,小鎮越寧靜。走在陌生的巷道里,手里拿著那份導游圖,我們順河而上,來到了“大清郵局”。它是上海地區最早的郵政機構,始建于1903年,是當時上海十三家主要郵站之一,歷經了百年的風霜之后,“朱家角大清郵局遺址”是目前上海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朝郵局遺址。郵局門口有一尊老舊的郵筒,郵筒的支柱上還纏繞著一條浮雕龍。掀開藍布門簾,郵局內墻上掛放著清朝時期的慈禧太后照片和反映當時居民生活的圖片。這是一座紅磚灰瓦的小樓,被歲月侵蝕得墻體斑駁。曾經商賈云集的朱家角,想必通過這個大清郵局,給來往于小鎮上的人捎去了多少家書和祝福。
太陽西沉,也該是我們離開小鎮的時候了。在落日的余暉中,朱家角平添了幾許滄桑和神秘。朱家角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間老屋,每一處閣樓,每一只烏篷船,都保存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承載著一段段過往的歷史,都是說不清、道不明地迷離。
看不盡的小橋流水,數不清的枕水人家,濃濃深深,延綿不絕。我呆呆地看一盞盞紅燈籠掛在飛檐翹角的樓尖,心生幻覺,一時竟不知自己是在幾百年前的江南小鎮,還是在今天的江南古鎮。眼眶竟然有些潮濕,唯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不由我又想起了: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八月初的上海,天氣異常地炎熱,即便是陰天,天還是悶熱悶熱地,以至于讓我們覺得空氣都是凝固的,呼吸都是熾熱的。因是世博游的正熱當口,上海周邊游很是火,自然江南古鎮也位列其中。也許,只要去過上海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這座現代化的國際都市是那般地聲色繁華,卻也會讓人無聲地體會到那種局促與壓抑,以至于在“上海體育館旅游集散中心”售票時,不知該去何處,最后,還是敵不過那魂牽夢繞的江南古鎮夢,選擇了離上海較近的一處江南古鎮——朱家角一日游。
車子一駛出上海市區,一路上視野慢慢開闊起來。大概過了一個多小時后,我看到了成片成片的荷花塘。再不久,我的腳就已經站在了朱家角的入口處。眼及所處,小橋、流水、人家、小搖船、白墻青瓦,好一副江南山水畫,那種在古詩詞中久違的景象仿佛展露在眼前,恰如“送人游吳”中的景象:“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蘇州如是,朱家角也如是。
導游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張朱家角自助一日游的票,上面清楚地顯示我們這個團往返坐車時間,憑票可參加的景點:大清郵局、童天和藥號、全華水彩藝術館、手工藝館、課植園、城隍廟、圓津禪院。
拿著小鎮入口處免費發放的導游圖,背上背包,拎著數碼相機,伴著明媚的陽光,我們慢慢的走進了這幅溫婉的江南畫卷中。朱家角歷史悠久,比周莊還早700多年。明清時期,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歷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后,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米市與布業曾經風盛一時。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朱家角于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后,它的開發與保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后來,在2002年,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親筆提寫了“江南古鎮朱家角”,使得朱家角走進了世人的視野中,尤其是深得老外和影視界的青睞。據導游介紹,在朱家角曾經有過幾家影視公司同時開拍片子的記錄,因而也有“滬郊好萊塢”之譽。
世博光影下的朱家角,出乎意料地沒有想像中的游人如織,這與我們兩天之后的周莊游相比,顯得更像是十足的江南水鄉。從喧鬧繁華的上海市區到靜謐的古鎮,竟是有了種世外桃源的穿越。放眼望去,青磚灰瓦,碧水相連,河道縱橫,水網相連,臨水樓閣,有敞篷搖船悠然而過。古老的青石板上,來往地是神情悠然的游人,還有些許淳樸安閑地當地居民。淺淺的小河靜靜地流淌在枕水人家之間,街道并不寬,兩旁商鋪林立,都是些古樸的閣樓,一點也不張揚。木制的窗欞和雕花,還有許多明清時代的老房子,斑駁的木門,被光陰打磨得退色的木頭拼墻,說不盡的古韻古風。當人置身其中,心是靜地,安然地。
從入口處前行不遠,便看到了第一座小石橋——涌泉橋。河道不寬,入得橋面上,順河前望,婉延交錯。河里來往著幾只敞蓬簾的小船,船的內側擺有相對的兩條木制長凳。有些講究的船家上,不光掛著特色的花布簾和紅燈籠,還擺放著一個木制的小矮桌,桌上擺放著一些江南炒貨和水果,想必這是那些有著現代經商意識的船家特色服務吧。
過河下橋,我們來到了“上海全華水彩藝術館”。進得館內,迂回古樸的走廊,每入得一室,墻面上掛滿了已經裝幀好的水彩畫。單說館的房間結構,就已經獨具文藝氣息,順著一間一間的畫室而進,到了后院,你會驚訝于還有個小二樓的畫室展樓。樓下走廊處,種植著兩組高高的竹子,還擺放著一組供人休息,很有藝術味兒的石桌椅,桌椅下鋪著一層大小不一,圓潤光滑的河卵石。踩著木制的樓梯小心而上,你就會看到一組組頂尖的水彩畫。或是空靈,或是古樸,或是高雅,不管是人物畫,還是風景畫,都是惟妙惟肖。我們一邊看,一邊嘖嘖贊嘆,女兒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說:“真是栩栩如生呀!太美了!”。我們從館的左側走廊而進,右側返回時,走廊的兩邊,右側的畫室,掛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或不知名的畫家水彩畫作品。其中還有獨立的主題畫展,一個是青少年水彩畫展,一個是關于朱家角的主題水彩畫比賽展。流漣在畫的世界,不知不覺呆了兩個小時。
稍拐彎前行不遠, 我們就到了“課植園”。園名來自于“課讀之余,不忘耕植”,原來的園主是一位喜好詩文的捐官,名叫馬文卿,因此,這座園林也稱馬家花園。據說,自民國元年開始興建這座園林,停停建建前后歷時15年之久,花銀30余萬元,直到馬文卿去世時,該園還未全部建成,但也頗具規模,占地近百畝。入得園中,游人必會驚嘆它的宏大與精巧,布局精巧的亭臺樓榭、怪石假山、水池戲臺、石碑長廊、古樹名木,應有盡有。園中不僅有上等氣派的宴客廳和正廳,還有一戲樓。這戲樓居于園林后院,游人必得在園林亭臺與小路假山曲徑通幽之處,赫然發現了這兩層的戲樓。戲樓前有許多聽戲的家當,樓前則有幾處看戲的亭臺。亭臺立于荷花池中,盛夏時節,便越發地顯出了亭臺構建的巧妙。我不住地猜想那位馬文卿,應該不僅是位有涵養的文人,而且還應該是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出得“課植園”外,往河對岸看,河對面的人家近在咫尺,一切卻在安祥中。雖然游客多了起來,卻依然顯得那么古樸寧靜。粉墻黛瓦的老民宅,沿著小河依次排開。路邊不時有幾個買水產的阿婆,水產多是小魚類,而且大多是論袋和論盆買。在水邊的樹冠下,偶見當地的阿婆和大爺在樹下乘涼聊天,在幾處閣樓前,還有些游人悠閑地坐在岸邊的木凳上,喝著當地阿婆阿嫂們沏的茶,嘴里嚼著朱家角特色的煮青豆。街道上的商鋪并沒有傳來叫買聲,他們只是靜靜地等待游人的問詢,用不急不慢地語調回應著游人的好奇與買賣,時間在這里慢慢緩落下來,我靜靜地邊走邊看。
時近中午,我們準備前往導游介紹的北大街吃飯。經過永安橋,路過“翰林匾額博物館”,遠遠就看到了被稱為第一石拱橋的“放生橋”。據說在以前,人們經常會在這座橋上放一些生魚蝦之類的,因得此名。橋邊有不少買小魚小烏龜的商販,我聽得一游人說,“如今這些小商販,就是游客們買下他們的小魚小烏龜放生后,他們再到河里捕獲回來,賣給游客”。我聽說后,便沒了放生的沖動,只是站在橋上,悄然地看著那些小年青們跑來跑去地尋找放生的最佳位置,他們的臉上分明鐫刻著欣喜與歡心。
“放生橋”旁有一座網友們傳說已久的“阿婆茶樓”,茶樓內坐滿了慕名而來的游客。茶樓大約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分上下兩層臨江而建,此處無疑是欣賞古鎮風景最好的地點之一。靛青的茶碗,滿樓的茶香,再叫上幾碟腌菜、煮青豆之類的小吃,旁邊是碧波的江水,當地漁民的搖櫓聲,對面是小橋流水人家,好一副活色活香的江南水鄉畫。據說,當年江總書記游覽朱家角時,也曾親臨阿婆茶樓。
陽光高照,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我們就在“放生橋”附近找了家臨河而建的小飯館,走了進去。小飯館里游人不少,一派熱融融的景象。我和女兒點了一盤當地的綠色蔬菜,一盤當地豆腐,要了兩只地道的清蒸河蟹,美美地吃了一頓。
吃過飯后,沿著北大街往前走。也許是正當中午,游客明顯的多了起來。北大街是朱家角最熱鬧也是最繁華的地方,沿街的小吃,各種特色小店鋪,現代的工藝品,古樸的工藝品,江南特色的布衣店,還有具有文革氣息的日用品店,一時,我有了種時空交錯的幻覺。街邊的小吃品種繁多,扎肉肥粽、紅色大蹄膀、煮青豆、麥芽糖、醬菜、蓮蓬、臭豆腐……香氣四溢,令人垂涎三尺。看到這么多的好吃,我和女兒不禁懊惱起來,悔不該吃剛才的午飯。我們還是經不住美味的勾引,把能填進肚子里的小吃吃了個遍,能帶走的美食買了些許。這是一條有著歷史的明清老街,大部分商鋪都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筑,磚木結構的小樓,古老的街道和青石板路,銹跡斑斑的門把手,一切都在昭示著它的歷史與厚重。北大街是喧鬧的,遠沒有入口處的安然與寧靜,一家挨著一家的商鋪,聲聲吆喝,此起彼伏。街道不寬,最寬處不過三四米,最窄處也就兩米左右,正好剛夠兩三人的通行,抬頭望天空,藍天恰似一條線高掛天空,因此又被稱為“一線天”。
擦肩而過的游客中,有不少穿江南風格的衣裙者。我想像著布衣的體貼,便信步走進了一家特色布衣店。店主是個高挑的女孩兒,她著一身深藍色碎花長裙,干凈而又純粹。成捆成捆地土布安放在店面內一側,四周的房體上錯落有致地掛著一些手工布衣裙,中國紅、翡翠綠、藏青蘭、明橙黃、珊瑚紅、寶石藍……總之都是些民族風很濃的色彩。它們是那么地樸素,那么地雅致,讓我心動起來。女孩兒淡淡地詢問和介紹,似乎我是一名遠道而來的客人。她并不問我喜歡那件,也不像別的商販一樣熱情地推銷自己的商品,只是平和地介紹商鋪里布品的來處,細細地介紹每一件經她手工縫制的衣裙和風格。那些衣裙發著柔和地光,像是在等待與它們心靈契合的主人,我拿起一件墨水蘭的小花裙,就再也沒放下。
熱鬧的北大街,折折轉轉,甚是挺遠。到了“廊橋”不遠,就看到了“手工藝館”。此時,正是游人多的時候,館內正舉辦郭愛和三彩藝術作品上海專題展。 色澤豐富,光彩亮麗,層次分明的陶瓷藝術品,將我國的陶瓷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恰逢郭大師正在館內現場制作,還有他的幾個學生都在館內,女兒興致勃勃地聽著女學生的介紹,忍不住地用手去觸摸。
過了“廊橋”,就會看到“圓津禪院”和“城隍廟”。對于在山西長大的人來說,寺院和廟宇是最為熟悉不過的場景,幾乎是經濟差不多點的北方小鎮和縣城,都會有供奉的廟宇和寺廟,在這個江南小鎮上,我也見到了似曾相識的它們。只是地處江南的廟宇都天生俱有江南氣質,小而精巧。“圓津禪院”和“城隍廟”里來往的香客不多,但“圓津禪院”和“城隍廟”里的幾叢“許愿竹”與“祈禱樹”上都掛滿了承載祝福的紅布條,想必平時它的香火還是挺旺的。
沿街而上,游人越來越少,但是我們看到了不少當地的阿婆們在門外的木凳上曬太陽。此時,太陽已經西斜,暖暖的陽光傾瀉下來,照在她們的身上,遠遠地望去,就似籠罩著一層金色的光芒。從小巷里穿行,偶見有晾曬的衣服在風中搖曳。我們路過一個民居的側道口處,就來到了小河邊。河邊有五六個臺階,順臺階而下,你就會看到一個個真正的原生態枕水人家。掩映在綠樹旁的白墻青瓦,串串紅燈籠,美極了。近距離地來到河邊,發現有很多田螺附生在河岸邊上,青綠色的水下還有不少小魚游來游去。我們蹲下來,細細地瞅著那些鮮活的水產動物。隔了一會兒,就有一個阿婆過來洗衣服。這時,又來了一位中年男子過來投洗墩布,互相打著招呼。我看著她們就在一個小小的河道口,也不分上下游,如此自然地進行清洗,我有些吃驚和疑惑,這河水干凈嗎?如此往復的清洗不會污染河道嗎?大概水鄉人家世代都是如此生活的吧……
越往巷子里深走,小鎮越寧靜。走在陌生的巷道里,手里拿著那份導游圖,我們順河而上,來到了“大清郵局”。它是上海地區最早的郵政機構,始建于1903年,是當時上海十三家主要郵站之一,歷經了百年的風霜之后,“朱家角大清郵局遺址”是目前上海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朝郵局遺址。郵局門口有一尊老舊的郵筒,郵筒的支柱上還纏繞著一條浮雕龍。掀開藍布門簾,郵局內墻上掛放著清朝時期的慈禧太后照片和反映當時居民生活的圖片。這是一座紅磚灰瓦的小樓,被歲月侵蝕得墻體斑駁。曾經商賈云集的朱家角,想必通過這個大清郵局,給來往于小鎮上的人捎去了多少家書和祝福。
太陽西沉,也該是我們離開小鎮的時候了。在落日的余暉中,朱家角平添了幾許滄桑和神秘。朱家角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間老屋,每一處閣樓,每一只烏篷船,都保存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承載著一段段過往的歷史,都是說不清、道不明地迷離。
看不盡的小橋流水,數不清的枕水人家,濃濃深深,延綿不絕。我呆呆地看一盞盞紅燈籠掛在飛檐翹角的樓尖,心生幻覺,一時竟不知自己是在幾百年前的江南小鎮,還是在今天的江南古鎮。眼眶竟然有些潮濕,唯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不由我又想起了: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4 個點評
xing1311774 - 一場空白
贊來自:
自由夢想 - 修煉一途,乃竊陰陽,奪造化,轉涅槃,握生死,掌輪回。 武之極,破蒼穹,動乾坤!
贊來自:
天才 - 顫抖吧,螻蟻們~
贊來自:
流沐璃姩 - 如 靜。
贊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