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北之寧夏掠影 其他
也許是對每一次旅途未知的渴望,讓我沒來由地喜歡旅行。不管旅途的遠與近,無一不是一種別樣于生活的體驗,旅行過程中似是在交換另一生活空間,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人文,總是在前方誘惑著我,讓我期待和欣喜。大西北,一個讓我激情澎湃的地方,無數次的夢中招喚著我,它是一個很遠很遠的夢境,時不時地跳躍在我生活中。
去年國慶長假,讓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西北自駕游。那次西北游共歷時七天,途經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五個省份,我們走進了雄渾的賀蘭山、連綿的祁連山、一望無垠的沙漠、遼闊蕭瑟的草原、荒涼的戈壁、安靜的母親河、壯觀的清真大寺、傳說中的倒淌河與日月山、純凈的青海湖、美麗的金銀灘、失落的原子城、永遠的塔爾寺……近距離地體會了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
說起大西北,我們自會與沙漠、草原、戈壁、荒原聯系在一起。在沒有去過大西北之前,我對它的印象來自于課本上所學的“祖國地大物博”、“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兵戎相見”、“絲綢之路”,但當我真切地走進它時,極大的震撼抓住了我的心,而這種震撼來自于大西北的荒涼與雄渾。
寧夏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它獨特的異域風情,深厚的歷史文化,神秘古老的巖畫,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們此行將寧夏作為西北游的第一站。車過黃河,走青銀高速一路向西,車窗外視野越來越開闊,高速路上的車也越來越稀少。車過陜西至寧夏境內,窗外景色變得不一樣了,滿目的荒涼與蕭瑟,連綿的小沙包,延綿幾十里不見樹木的沙漠邊緣風貌,接而之之的是高低不平地戈壁與草原。一路車程,風景不停地變換與交錯,讓人仿佛置身于時空之外,變得恍惚起來,忘卻了旅途的疲憊。而服務區餐廳都無一例外地出現了明顯的“清真”與“漢餐”標識,高速路上的標識不斷地提醒著過往的車輛,距離銀川的里程。這一帶車輛稀少,道路平直,有時幾十里路也難得碰見一輛疾馳而過的車輛,諾大的西北荒原上只有我們一輛車在行進,更是增添了它的荒涼。
夕陽西下,在我們車行的正前方,炙熱的陽光直射車內,極晃人眼。銀川——這個未知的城市在前方招喚著我們,接近黃昏時分,我們還離銀川市有九十多里路。而陌生的路途總是讓人覺得遠之又遠,看著太陽一點點地接近遠方的地平線,女兒已經沒有先前的激動與興奮,對于銀川這個旅途的首個終點站焦急起來,不停地查看導航儀上的位置與里程。車子一路狂奔,我們看著太陽漸漸消失在前方的地平線上,暮色開始下沉時,我們終于下了高速。
一下高速,你就會看到與山西不一樣的公路,平坦而寬闊,兩旁的建筑物安靜地矗立在那兒,全然沒有半點擁擠感。我們直奔事先在網上預定好的“七天連鎖店”,車子進入市區后,除了看到很多城市特有的大型樓宇外,還會看到很多伊斯蘭特色的餐館。當我們繞過鼓樓左拐,就來到了銀川市最為繁華的步行街,順著步行街向前行不遠,就是“七天連鎖店”。小小的店面標識不張揚地矗立在墻體上,在繁華的鬧市中獨享著一份寧靜與悠閑。晚上,我們打車來到了被網友傳頌很廣的“老毛手抓”店,一路的饑腸轆轆,終于飽餐了一頓清真美食。
第二天清晨,我們在“七天連鎖”享受完免費的早餐后,信步走出店外,來到步行街。早晨的銀川市沒有想像中的喧鬧,早起的人們陸陸續續地支起了貨架,環衛工人還在低頭清掃昨日留下的雜物,在晨光中一切都顯得那么悠然。步行街上三三兩兩的行人來來往往,不少是背上包囊的驢友,其中不乏外國游客。我們順著街道走了好遠,找到一個售報亭,買了一張寧夏地圖,收拾行裝,踏上了去鎮北堡影視城、賀蘭山、西夏王陵之旅。
鎮北堡影視城坐落在銀川市的西北郊,這里曾經是明清時期為抵抗賀蘭山以北的各族入侵而修建的兩座軍事據點。一南一北兩堡遙遙相望,當地百姓稱其為“新堡”和“舊堡”,“新堡”建于清朝,“舊堡”則是明朝時建立。當年的軍事據點已被風蝕殆盡,僅留下了一些殘墻斷垣,城墻四角的角樓還依稀可見,它靜默在空曠的荒野上。十月的塞北,十分炎熱,西北特有的熱空氣迎面撲來,我們發現城堡來往游人都戴著帽子,而一些有經驗的驢友和導游則用漂亮的特色絲巾將整個臉和脖子包裹起來,只露出一副遮住半個臉的墨鏡。一進入影視城大門,正中央的墻體上刻著“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左邊是在古堡開創華夏西部影視城的名導演張賢亮親筆題詞:“聚山川雄豪之氣,集影視藝術之寶”,右邊則是所有來過影視城的名導名演員們的簽名。再往里走,就是特色鮮明的“明城”和“清城”。影視城讓所有對電影藝術感興趣的人們大開眼界,這里你能看到當年拍攝《牧馬人》的馬圈,《老人與狗》的土房,《紅高粱》中經典的月亮門、釀酒作坊,《東邪西毒》中的客棧……還有一些似曾相識卻又忘記了電影名字的場景。最讓人驚悚和回味的是那一方拍攝《大話西游》的洞穴和房子,觸目驚心的死人白骨、白發紅眼妖怪、被置于房頂上的蜘蛛精、凌亂可怕的妖怪洞穴,即使你知道這一切都是電影中的道具,但還是不自然地覺得脊背后猛地透著一股涼風,這就是電影蒙太奇的藝術魅力。影視城里一步一景,一景一特色,陜北風格的土房,新龍門客棧,土墻上懸掛的玉米和辣椒,九兒出嫁時乘坐的花轎,盛酒的大缸,集市上的各色蔬菜和各種烙餅,農用水車和農具,比武場上的刀劍……讓人情不自禁地去觸摸,流漣忘返。影視城內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表現文革和“大躍進”時的特色建筑物:批斗現場、牛棚、革命委員會、公社大隊辦公室、“四人幫”起始展示廳……這些遠離今天的歷史景物,經過歲月的風摧雨打,已經變得有些破舊不堪,但它們卻真實地再現了曾經那個讓人無法忘記的年代,默默地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悲涼。
在鎮北堡影視城出口處的斜交叉路口,有個很明顯的路標指示牌,直指賀蘭山巖畫方向,我們驅車直往。一路上,我們充滿了對巖畫的猜想,車窗外是筆直的公路,車子行進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中,經過幾個起伏的緩坡路段,就到了賀蘭山巖畫停車場。買好門票,來不用細細欣賞賀蘭山麓下別具西部粗獷特色的建筑物,就直奔檢票口,我們隨導游開始一路欣賞臺階兩側的各國名巖畫。不一會兒,我們就走到了半山體上的巖畫展廳,展廳里祥盡地陳列著各國的特色巖畫,它們或群或單體,加以現代燈光和多媒體的演示,生動地展示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生活和戰爭場景。出了展廳,進入賀蘭山下,我們乘坐專用的游覽車來到賀蘭山巖畫入口處。入口處堆砌著一個似蘑菇狀的標志性巖石,上面用隸書寫著“賀蘭山巖畫”。耳邊認真地聽導游詳細地解說,腳下小心翼翼地跟著游人往前走。一條小溪從賀蘭山深處靜靜地流出,小溪旁或山體上,是一幅接一幅的巖畫,這些巖畫線條粗獷,畫面簡潔,生動地反映了以前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狩獵場面,間或有些反映生殖崇拜和戰爭的巖畫。當大家的目光停在“太陽神”的那一刻,你會驚嘆于它的線條和寓意,它高高地印刻在難以攀爬的高度,真不知先人是如何完成這些巖畫的創作。他們用自己樸實的筆,鉆刻出這些壯觀的巖畫群時,是否會想到它們是歷史考證的真跡。車駛出賀蘭山巖畫,看著車窗外連綿雄渾的賀蘭山,我想起了指揮千軍萬馬的岳飛將軍,想起了那首豪氣的《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我似乎聽到了戰馬廝殺的聲音,又何止是悲壯。突然間,覺得賀蘭山不再孤獨。
從賀蘭山巖畫出來,時間已是下午,我們一家三口匆忙吃過午飯,順著賀蘭山山脈,一路往西,趕往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作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一直受到世人的矚目,更是素有“東方金字塔”的美稱。最早對西夏王陵的印象來自于歷史課本,來自于那個古老而神秘的西夏王國。700多年,一個強悍的少數民族——黨項族在黃河西部崛起,驍勇善戰的黨項人在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開疆拓土,建立一個長達190年的王國。他們創造了獨特的“西夏文”,提倡儒學,弘揚佛教,實行科舉制度,催生了獨特而璀璨的文明。西夏王國前后共有十位帝王登基,在它發展的鼎盛時期,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接近今天中國版圖的1/11、幾乎是寧夏區域面積的12倍。然而,卻在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親率強兵勁旅6征西夏,最終西夏攻陷。西夏陷落時,成吉思汗降旨血洗都城,西夏民族被斬盡殺絕,西夏文明從此悲壯地消失……當我們走進王陵主題公園內的博物館,你會真正走進和領略到當年西夏王朝的發展、強盛、衰落。沿著西夏王陵長長的神道向三號王陵走去,卻總是讓人覺得那座籠罩著落日余暉金光的土堆遙不可及,卻又如同西夏王國的遙遠和神秘,吸引著游人們一步一步向它靠近。當我走進這座“泰陵”時,竟然發現它遠沒有電視和圖片上的美。土堆已經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干枯的陵塔,在其背后青如層云的賀蘭山映襯下,更顯陵園的蒼涼。也許,王陵里埋葬的不僅是一個帶領黨項族走向輝煌的強悍帝王,還有一個民族的絕世輝煌。
帶著對神秘王國的暢想,在夜色中沉沉地睡去。次日,一覺醒來,銀川市已經是艷陽高照。走出旅店,塞北的太陽傾瀉下來,灑滿一身的陽光,天高云淡,純凈無比。我們吃過特色的燴羊雜碎,心滿意足地駛離了銀川市,開往女兒心目中的樂園——沙坡頭。
沙坡頭曾被網友和媒體評為“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它是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沙坡頭。沙坡頭的停車場上停滿了全國各地的車輛,隨處可見是戴著西部牛仔帽、臉蒙各色沙巾的游人,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套上了各色鞋套。也許玩沙是孩子的天性,女兒一進入沙坡頭就高興得跳起來。女兒自告奮勇地去售票口買票,并且迫不及待地拽我們急往租鞋套處,幫我們挑選花色獨特的沙巾,鼓動我們買西部牛仔帽。不到二十分鐘,我們全副武裝,準備就緒。匆匆在入口處的小坪留影,直奔沙漠。然而,沙坡頭遠非我們在內蒙玩過的響沙灣,沒有想像中的荒涼與干燥,卻有些江南秀色。出現在我們視線前方是奔騰向東的黃河,北面是浩瀚的大沙漠。在這里,黃河、沙漠、山川、綠洲,和諧在融合在一起,真算得上是大自然的杰作。游人要去沙坡頭便要經過兩種方式去,一種是乘坐景區電動車前往,另一種則是乘坐有名的“羊皮筏子”到沙漠的入口。“羊皮筏子”是黃河岸邊古老的渡河工具,俗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后將整個羊皮發酵去毛,經過灌鹽水涮香油而制成。制成后,將14只羊皮捆在3平方米左右的木架上,用嘴吹氣,便成了載人運物的水上運輸工具。我們坐在“羊皮筏子”上,筏工嫻熟地用槳劃筏前進,腳下是滔滔的黃河水,耳邊聽著筏工的介紹,臉上吹拂著溫暖的秋風,真是愜意極了。在和筏工的說話間,不覺已到了沙漠入口處,我們在筏工的幫助下依次上岸。
抬眼望去,是一個長二千米高一百米的大沙陀,游人們興致勃勃地從坡頂往下滑,不時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原來這就是所謂的“金沙鳴鐘”。我們決定試試,手腳并用,氣喘吁吁地爬上坡頂時,已是大汗淋漓。然后是排隊等候坐向下滑沙的船形木板,開始往下滑時,只聽得耳邊的風聲呼呼作響,也聽到了那種沉悶的沙響,女兒尖叫著,直呼“太好玩了”。下得坡底下,卻再沒力氣自己爬上坡頂,我們只好乘坐纜車直上沙漠。往上走一段,便看到了“沙坡頭”的標志,臺階下的小坪上,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雕塑,旁邊的是那句膾炙人口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上了臺階后,出檢票口,就看到了一條蜿蜒的鐵路在去沙漠腹地的必經之路,這條鐵路就是包蘭鐵路。越過鐵路,經過一個小橋洞,上了臺階,便看到了一大片沙漠廣場,廣場一側是構圖細致的沙雕群,上面寫著為紀念治理包蘭鐵路而作的“中國治沙事業從這里走向世界”。跟隨導游,我們開始乘坐沙漠專用電車前往沙漠腹地。在通往沙漠腹地的路上,看到了許多的麥草方格,它們是西北人民治沙的獨創成果,一個個麥草方格內,依晰可見一些頑強的沙生植物,正是這些沙生植物防止了沙流動,保護了包蘭鐵路。
進入沙漠后,一眼就看到了成群的駝隊,駱駝們溫順地臥在細沙上,等候游人們的青睞。我們坐上了駱駝,隨著駝隊,行進在望不到邊的沙漠中。大約半小時后,我們才來到了沙漠駝隊的第一個休息站,沙漠遠比想像中的寬廣,我們進得的只是沙漠的邊緣腹地。近處是駝鈴陣陣的駝隊,濃郁的西部土木屋,遠處是延綿不斷的沙谷和沙峰,真是美不勝收。光著腳踩著細細的沙子,和女兒在沙漠里堆起了城堡和護城河。極目遠眺,白云、沙漠、綠洲、黃河、鐵路、若隱若現的長城,那一刻,我已不知身在何處。
然而,我們終歸是匆匆的過客。發動引擎,帶著無限的留戀,一路向西,再向西,去追尋那圣潔的青海湖。
去年國慶長假,讓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西北自駕游。那次西北游共歷時七天,途經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五個省份,我們走進了雄渾的賀蘭山、連綿的祁連山、一望無垠的沙漠、遼闊蕭瑟的草原、荒涼的戈壁、安靜的母親河、壯觀的清真大寺、傳說中的倒淌河與日月山、純凈的青海湖、美麗的金銀灘、失落的原子城、永遠的塔爾寺……近距離地體會了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
說起大西北,我們自會與沙漠、草原、戈壁、荒原聯系在一起。在沒有去過大西北之前,我對它的印象來自于課本上所學的“祖國地大物博”、“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兵戎相見”、“絲綢之路”,但當我真切地走進它時,極大的震撼抓住了我的心,而這種震撼來自于大西北的荒涼與雄渾。
寧夏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它獨特的異域風情,深厚的歷史文化,神秘古老的巖畫,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們此行將寧夏作為西北游的第一站。車過黃河,走青銀高速一路向西,車窗外視野越來越開闊,高速路上的車也越來越稀少。車過陜西至寧夏境內,窗外景色變得不一樣了,滿目的荒涼與蕭瑟,連綿的小沙包,延綿幾十里不見樹木的沙漠邊緣風貌,接而之之的是高低不平地戈壁與草原。一路車程,風景不停地變換與交錯,讓人仿佛置身于時空之外,變得恍惚起來,忘卻了旅途的疲憊。而服務區餐廳都無一例外地出現了明顯的“清真”與“漢餐”標識,高速路上的標識不斷地提醒著過往的車輛,距離銀川的里程。這一帶車輛稀少,道路平直,有時幾十里路也難得碰見一輛疾馳而過的車輛,諾大的西北荒原上只有我們一輛車在行進,更是增添了它的荒涼。
夕陽西下,在我們車行的正前方,炙熱的陽光直射車內,極晃人眼。銀川——這個未知的城市在前方招喚著我們,接近黃昏時分,我們還離銀川市有九十多里路。而陌生的路途總是讓人覺得遠之又遠,看著太陽一點點地接近遠方的地平線,女兒已經沒有先前的激動與興奮,對于銀川這個旅途的首個終點站焦急起來,不停地查看導航儀上的位置與里程。車子一路狂奔,我們看著太陽漸漸消失在前方的地平線上,暮色開始下沉時,我們終于下了高速。
一下高速,你就會看到與山西不一樣的公路,平坦而寬闊,兩旁的建筑物安靜地矗立在那兒,全然沒有半點擁擠感。我們直奔事先在網上預定好的“七天連鎖店”,車子進入市區后,除了看到很多城市特有的大型樓宇外,還會看到很多伊斯蘭特色的餐館。當我們繞過鼓樓左拐,就來到了銀川市最為繁華的步行街,順著步行街向前行不遠,就是“七天連鎖店”。小小的店面標識不張揚地矗立在墻體上,在繁華的鬧市中獨享著一份寧靜與悠閑。晚上,我們打車來到了被網友傳頌很廣的“老毛手抓”店,一路的饑腸轆轆,終于飽餐了一頓清真美食。
第二天清晨,我們在“七天連鎖”享受完免費的早餐后,信步走出店外,來到步行街。早晨的銀川市沒有想像中的喧鬧,早起的人們陸陸續續地支起了貨架,環衛工人還在低頭清掃昨日留下的雜物,在晨光中一切都顯得那么悠然。步行街上三三兩兩的行人來來往往,不少是背上包囊的驢友,其中不乏外國游客。我們順著街道走了好遠,找到一個售報亭,買了一張寧夏地圖,收拾行裝,踏上了去鎮北堡影視城、賀蘭山、西夏王陵之旅。
鎮北堡影視城坐落在銀川市的西北郊,這里曾經是明清時期為抵抗賀蘭山以北的各族入侵而修建的兩座軍事據點。一南一北兩堡遙遙相望,當地百姓稱其為“新堡”和“舊堡”,“新堡”建于清朝,“舊堡”則是明朝時建立。當年的軍事據點已被風蝕殆盡,僅留下了一些殘墻斷垣,城墻四角的角樓還依稀可見,它靜默在空曠的荒野上。十月的塞北,十分炎熱,西北特有的熱空氣迎面撲來,我們發現城堡來往游人都戴著帽子,而一些有經驗的驢友和導游則用漂亮的特色絲巾將整個臉和脖子包裹起來,只露出一副遮住半個臉的墨鏡。一進入影視城大門,正中央的墻體上刻著“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左邊是在古堡開創華夏西部影視城的名導演張賢亮親筆題詞:“聚山川雄豪之氣,集影視藝術之寶”,右邊則是所有來過影視城的名導名演員們的簽名。再往里走,就是特色鮮明的“明城”和“清城”。影視城讓所有對電影藝術感興趣的人們大開眼界,這里你能看到當年拍攝《牧馬人》的馬圈,《老人與狗》的土房,《紅高粱》中經典的月亮門、釀酒作坊,《東邪西毒》中的客棧……還有一些似曾相識卻又忘記了電影名字的場景。最讓人驚悚和回味的是那一方拍攝《大話西游》的洞穴和房子,觸目驚心的死人白骨、白發紅眼妖怪、被置于房頂上的蜘蛛精、凌亂可怕的妖怪洞穴,即使你知道這一切都是電影中的道具,但還是不自然地覺得脊背后猛地透著一股涼風,這就是電影蒙太奇的藝術魅力。影視城里一步一景,一景一特色,陜北風格的土房,新龍門客棧,土墻上懸掛的玉米和辣椒,九兒出嫁時乘坐的花轎,盛酒的大缸,集市上的各色蔬菜和各種烙餅,農用水車和農具,比武場上的刀劍……讓人情不自禁地去觸摸,流漣忘返。影視城內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表現文革和“大躍進”時的特色建筑物:批斗現場、牛棚、革命委員會、公社大隊辦公室、“四人幫”起始展示廳……這些遠離今天的歷史景物,經過歲月的風摧雨打,已經變得有些破舊不堪,但它們卻真實地再現了曾經那個讓人無法忘記的年代,默默地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悲涼。
在鎮北堡影視城出口處的斜交叉路口,有個很明顯的路標指示牌,直指賀蘭山巖畫方向,我們驅車直往。一路上,我們充滿了對巖畫的猜想,車窗外是筆直的公路,車子行進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中,經過幾個起伏的緩坡路段,就到了賀蘭山巖畫停車場。買好門票,來不用細細欣賞賀蘭山麓下別具西部粗獷特色的建筑物,就直奔檢票口,我們隨導游開始一路欣賞臺階兩側的各國名巖畫。不一會兒,我們就走到了半山體上的巖畫展廳,展廳里祥盡地陳列著各國的特色巖畫,它們或群或單體,加以現代燈光和多媒體的演示,生動地展示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生活和戰爭場景。出了展廳,進入賀蘭山下,我們乘坐專用的游覽車來到賀蘭山巖畫入口處。入口處堆砌著一個似蘑菇狀的標志性巖石,上面用隸書寫著“賀蘭山巖畫”。耳邊認真地聽導游詳細地解說,腳下小心翼翼地跟著游人往前走。一條小溪從賀蘭山深處靜靜地流出,小溪旁或山體上,是一幅接一幅的巖畫,這些巖畫線條粗獷,畫面簡潔,生動地反映了以前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狩獵場面,間或有些反映生殖崇拜和戰爭的巖畫。當大家的目光停在“太陽神”的那一刻,你會驚嘆于它的線條和寓意,它高高地印刻在難以攀爬的高度,真不知先人是如何完成這些巖畫的創作。他們用自己樸實的筆,鉆刻出這些壯觀的巖畫群時,是否會想到它們是歷史考證的真跡。車駛出賀蘭山巖畫,看著車窗外連綿雄渾的賀蘭山,我想起了指揮千軍萬馬的岳飛將軍,想起了那首豪氣的《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我似乎聽到了戰馬廝殺的聲音,又何止是悲壯。突然間,覺得賀蘭山不再孤獨。
從賀蘭山巖畫出來,時間已是下午,我們一家三口匆忙吃過午飯,順著賀蘭山山脈,一路往西,趕往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作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一直受到世人的矚目,更是素有“東方金字塔”的美稱。最早對西夏王陵的印象來自于歷史課本,來自于那個古老而神秘的西夏王國。700多年,一個強悍的少數民族——黨項族在黃河西部崛起,驍勇善戰的黨項人在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開疆拓土,建立一個長達190年的王國。他們創造了獨特的“西夏文”,提倡儒學,弘揚佛教,實行科舉制度,催生了獨特而璀璨的文明。西夏王國前后共有十位帝王登基,在它發展的鼎盛時期,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接近今天中國版圖的1/11、幾乎是寧夏區域面積的12倍。然而,卻在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親率強兵勁旅6征西夏,最終西夏攻陷。西夏陷落時,成吉思汗降旨血洗都城,西夏民族被斬盡殺絕,西夏文明從此悲壯地消失……當我們走進王陵主題公園內的博物館,你會真正走進和領略到當年西夏王朝的發展、強盛、衰落。沿著西夏王陵長長的神道向三號王陵走去,卻總是讓人覺得那座籠罩著落日余暉金光的土堆遙不可及,卻又如同西夏王國的遙遠和神秘,吸引著游人們一步一步向它靠近。當我走進這座“泰陵”時,竟然發現它遠沒有電視和圖片上的美。土堆已經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干枯的陵塔,在其背后青如層云的賀蘭山映襯下,更顯陵園的蒼涼。也許,王陵里埋葬的不僅是一個帶領黨項族走向輝煌的強悍帝王,還有一個民族的絕世輝煌。
帶著對神秘王國的暢想,在夜色中沉沉地睡去。次日,一覺醒來,銀川市已經是艷陽高照。走出旅店,塞北的太陽傾瀉下來,灑滿一身的陽光,天高云淡,純凈無比。我們吃過特色的燴羊雜碎,心滿意足地駛離了銀川市,開往女兒心目中的樂園——沙坡頭。
沙坡頭曾被網友和媒體評為“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它是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沙坡頭。沙坡頭的停車場上停滿了全國各地的車輛,隨處可見是戴著西部牛仔帽、臉蒙各色沙巾的游人,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套上了各色鞋套。也許玩沙是孩子的天性,女兒一進入沙坡頭就高興得跳起來。女兒自告奮勇地去售票口買票,并且迫不及待地拽我們急往租鞋套處,幫我們挑選花色獨特的沙巾,鼓動我們買西部牛仔帽。不到二十分鐘,我們全副武裝,準備就緒。匆匆在入口處的小坪留影,直奔沙漠。然而,沙坡頭遠非我們在內蒙玩過的響沙灣,沒有想像中的荒涼與干燥,卻有些江南秀色。出現在我們視線前方是奔騰向東的黃河,北面是浩瀚的大沙漠。在這里,黃河、沙漠、山川、綠洲,和諧在融合在一起,真算得上是大自然的杰作。游人要去沙坡頭便要經過兩種方式去,一種是乘坐景區電動車前往,另一種則是乘坐有名的“羊皮筏子”到沙漠的入口。“羊皮筏子”是黃河岸邊古老的渡河工具,俗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后將整個羊皮發酵去毛,經過灌鹽水涮香油而制成。制成后,將14只羊皮捆在3平方米左右的木架上,用嘴吹氣,便成了載人運物的水上運輸工具。我們坐在“羊皮筏子”上,筏工嫻熟地用槳劃筏前進,腳下是滔滔的黃河水,耳邊聽著筏工的介紹,臉上吹拂著溫暖的秋風,真是愜意極了。在和筏工的說話間,不覺已到了沙漠入口處,我們在筏工的幫助下依次上岸。
抬眼望去,是一個長二千米高一百米的大沙陀,游人們興致勃勃地從坡頂往下滑,不時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原來這就是所謂的“金沙鳴鐘”。我們決定試試,手腳并用,氣喘吁吁地爬上坡頂時,已是大汗淋漓。然后是排隊等候坐向下滑沙的船形木板,開始往下滑時,只聽得耳邊的風聲呼呼作響,也聽到了那種沉悶的沙響,女兒尖叫著,直呼“太好玩了”。下得坡底下,卻再沒力氣自己爬上坡頂,我們只好乘坐纜車直上沙漠。往上走一段,便看到了“沙坡頭”的標志,臺階下的小坪上,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雕塑,旁邊的是那句膾炙人口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上了臺階后,出檢票口,就看到了一條蜿蜒的鐵路在去沙漠腹地的必經之路,這條鐵路就是包蘭鐵路。越過鐵路,經過一個小橋洞,上了臺階,便看到了一大片沙漠廣場,廣場一側是構圖細致的沙雕群,上面寫著為紀念治理包蘭鐵路而作的“中國治沙事業從這里走向世界”。跟隨導游,我們開始乘坐沙漠專用電車前往沙漠腹地。在通往沙漠腹地的路上,看到了許多的麥草方格,它們是西北人民治沙的獨創成果,一個個麥草方格內,依晰可見一些頑強的沙生植物,正是這些沙生植物防止了沙流動,保護了包蘭鐵路。
進入沙漠后,一眼就看到了成群的駝隊,駱駝們溫順地臥在細沙上,等候游人們的青睞。我們坐上了駱駝,隨著駝隊,行進在望不到邊的沙漠中。大約半小時后,我們才來到了沙漠駝隊的第一個休息站,沙漠遠比想像中的寬廣,我們進得的只是沙漠的邊緣腹地。近處是駝鈴陣陣的駝隊,濃郁的西部土木屋,遠處是延綿不斷的沙谷和沙峰,真是美不勝收。光著腳踩著細細的沙子,和女兒在沙漠里堆起了城堡和護城河。極目遠眺,白云、沙漠、綠洲、黃河、鐵路、若隱若現的長城,那一刻,我已不知身在何處。
然而,我們終歸是匆匆的過客。發動引擎,帶著無限的留戀,一路向西,再向西,去追尋那圣潔的青海湖。
4 個點評
自由夢想 - 修煉一途,乃竊陰陽,奪造化,轉涅槃,握生死,掌輪回。 武之極,破蒼穹,動乾坤!
贊來自:
天才 - 顫抖吧,螻蟻們~
贊來自:
流沐璃姩 - 如 靜。
贊來自:
文章結構緊密,描寫到位。
dd2932750 - 如:90后小可愛..
贊來自:
這篇文不僅凸顯了作者對旅途的記憶深刻,同時也體現了堅持與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