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魏延三笑而死大學
少時讀三國,讀到蜀將魏延最后那三聲“誰敢殺我”,總感覺他真的好傻。傻的不是他沒有料到馬岱會從背后出手偷襲,而是想像不出哪個傻子會扯著嗓子大喊三聲“誰敢殺我”,當時的模樣豈非愚蠢可笑的很?后來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當時也并未太多留意。只是最近重新欣賞,重溫魏延被斬殺那段,突然發現電視劇將這段情節演繹的十分精妙細微。
當楊儀要魏延說三聲“誰敢殺我”時,魏延大笑道:莫說三聲,便是叫三萬聲又有何妨?若丞相在時,我尚有所顧慮,現在丞相已亡,誰還能殺我,于是便開始說出了那驚天地卻不泣鬼神的三聲“誰敢殺我”。
第一聲當真是聲如獅吼,振聾發聵。魏延的第一吼,是挑戰,是叫戰。
這一聲充滿了對楊儀陣中大小將官的挑釁與蔑視。
這一聲也是為了喝出那個假想的能將他殺死的將領,再與之對決。
因此這一聲帶有古代冷兵器戰場上將領交戰前喝罵叫陣所具備的氣勢凌厲、震懾人心的特點。此時的魏延,多少還是帶有些顧忌的,他雖然已經是蜀中第一悍將,但頭腦并不簡單,要不也不會當年與諸葛丞相爭論兵務大計,引得后世眾說紛紜。他并不了解楊儀到底打算如何置辦他,他也壓根瞧不上揚儀這種角色,但是他奇怪。奇怪為什么這種貨色膽敢直言面對他,為什么這種貨色能在劉備、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以及諸葛亮紛紛離世,蜀國業已盡顯凋零敗落氣象之時,面對這么一位曾經在蜀軍勇冠三軍無可匹敵的叛將,竟方寸不亂,氣定神閑,還有心思讓他喊口號,而且還喊三聲。這到底是何用意?莫非諸葛孔明尚有遺計以制服他?
因而這第一喊,還帶有試探,帶有些許疑惑,甚至疑慮。只不過,常年征戰行伍,這位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早已習慣叫陣喝敵,所以沒有人能夠聽得出這種疑慮,但是如果對比他第三聲叫喊,這些許疑惑或許就能被感覺出來。
無人響應。
于是魏延叫了第二聲“誰敢殺我”。這聲叫,已經不能稱為叫。因為其聲低溫沉緩,恰似喃喃自忖,又似自言自語。這一聲,人們已經能夠聽出魏延疑慮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似乎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一種自滿,一種自負。就在吐露這四個字之間,魏延經歷了一場思想的變化。沒錯,就算諸葛丞相尚有遺策,可是蜀國中又有誰堪與我匹敵?蜀中精銳,已經集結于此,關興張苞,俱是垂髫小兒,不堪一戰;楊儀廖化,更是土雞瓦犬,不足以用;惟有姜維,似有可為,可與久經沙場的魏延相比,尚欠火候,何況手下又有馬岱助陣,當是如虎添翼,笑傲西蜀。就算丞相神機妙算,若一時拿不下蜀國,也可北投曹魏,以圖后事。如此看來,似無須顧慮。
無人響應。
兩番叫陣,無人應戰。魏延所有疑慮已經煙消云散,剩下的就只是洋洋得意狂傲子大之情。也就在此時,魏延內心的高傲才發展到極致。他大喝到“誰敢殺我!”,這一吼,不再對陣前任何一人,而是對天長吼,對著天上的諸葛丞相長吼。他似乎要把丞相在世時,所壓抑的所有的郁郁不得志、憤恨、羞惱、憋悶與委屈統統發泄出來。深藏心底的孤高自傲也一并迸發出來。他向諸葛亮示威、炫耀,他盡情的嘲諷在天的丞相,盡情的咒罵著。這四個字將他積郁心中多年的悶氣宣泄出來。
也正是這個時候,他的防備是最低的,尤其是對身后的防備。
也正是這個時候,他聽到一聲大喝“我敢殺汝!”。
回防已經來不及了。他所有的氣勢,所有的氣力,都在這最后一吼中,似離弦之箭一般擊發而出,縱難收回。而馬岱則隨著自己一生大喝,順聲就勢,一刀砍去,恰似勢如破竹之勢,無可抵擋。這一刀,倘若魏延全力抵擋,也需破費氣力才能接住。而現在魏延不但氣勢俱已消散,更加驚惶失措,措手不及。縱有三頭六臂,亦無返改變其最終結局。
這時才贊嘆,諸葛亮為何要魏延喊三聲,而不是兩聲,或四聲。兩聲不夠,四聲多余,就三聲,拿捏精確,干凈利落,一刀得手,永除禍患。這才突出演義中諸葛丞相的神機妙算的神這個字來,這遠比最后那陰平鑿壁上的“二士相爭,不久自死”的絕筆來的更為自然。
魏延人頭落地。
自此蜀中亦再無大將。
后記:
其實魏延還是比較冤的,而且我也相信,歷史上的魏延,恐怕還是被楊儀算計死的,即便真有心叛亂,多半也是被逼無奈或自己個性使然。
當楊儀要魏延說三聲“誰敢殺我”時,魏延大笑道:莫說三聲,便是叫三萬聲又有何妨?若丞相在時,我尚有所顧慮,現在丞相已亡,誰還能殺我,于是便開始說出了那驚天地卻不泣鬼神的三聲“誰敢殺我”。
第一聲當真是聲如獅吼,振聾發聵。魏延的第一吼,是挑戰,是叫戰。
這一聲充滿了對楊儀陣中大小將官的挑釁與蔑視。
這一聲也是為了喝出那個假想的能將他殺死的將領,再與之對決。
因此這一聲帶有古代冷兵器戰場上將領交戰前喝罵叫陣所具備的氣勢凌厲、震懾人心的特點。此時的魏延,多少還是帶有些顧忌的,他雖然已經是蜀中第一悍將,但頭腦并不簡單,要不也不會當年與諸葛丞相爭論兵務大計,引得后世眾說紛紜。他并不了解楊儀到底打算如何置辦他,他也壓根瞧不上揚儀這種角色,但是他奇怪。奇怪為什么這種貨色膽敢直言面對他,為什么這種貨色能在劉備、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以及諸葛亮紛紛離世,蜀國業已盡顯凋零敗落氣象之時,面對這么一位曾經在蜀軍勇冠三軍無可匹敵的叛將,竟方寸不亂,氣定神閑,還有心思讓他喊口號,而且還喊三聲。這到底是何用意?莫非諸葛孔明尚有遺計以制服他?
因而這第一喊,還帶有試探,帶有些許疑惑,甚至疑慮。只不過,常年征戰行伍,這位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早已習慣叫陣喝敵,所以沒有人能夠聽得出這種疑慮,但是如果對比他第三聲叫喊,這些許疑惑或許就能被感覺出來。
無人響應。
于是魏延叫了第二聲“誰敢殺我”。這聲叫,已經不能稱為叫。因為其聲低溫沉緩,恰似喃喃自忖,又似自言自語。這一聲,人們已經能夠聽出魏延疑慮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似乎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一種自滿,一種自負。就在吐露這四個字之間,魏延經歷了一場思想的變化。沒錯,就算諸葛丞相尚有遺策,可是蜀國中又有誰堪與我匹敵?蜀中精銳,已經集結于此,關興張苞,俱是垂髫小兒,不堪一戰;楊儀廖化,更是土雞瓦犬,不足以用;惟有姜維,似有可為,可與久經沙場的魏延相比,尚欠火候,何況手下又有馬岱助陣,當是如虎添翼,笑傲西蜀。就算丞相神機妙算,若一時拿不下蜀國,也可北投曹魏,以圖后事。如此看來,似無須顧慮。
無人響應。
兩番叫陣,無人應戰。魏延所有疑慮已經煙消云散,剩下的就只是洋洋得意狂傲子大之情。也就在此時,魏延內心的高傲才發展到極致。他大喝到“誰敢殺我!”,這一吼,不再對陣前任何一人,而是對天長吼,對著天上的諸葛丞相長吼。他似乎要把丞相在世時,所壓抑的所有的郁郁不得志、憤恨、羞惱、憋悶與委屈統統發泄出來。深藏心底的孤高自傲也一并迸發出來。他向諸葛亮示威、炫耀,他盡情的嘲諷在天的丞相,盡情的咒罵著。這四個字將他積郁心中多年的悶氣宣泄出來。
也正是這個時候,他的防備是最低的,尤其是對身后的防備。
也正是這個時候,他聽到一聲大喝“我敢殺汝!”。
回防已經來不及了。他所有的氣勢,所有的氣力,都在這最后一吼中,似離弦之箭一般擊發而出,縱難收回。而馬岱則隨著自己一生大喝,順聲就勢,一刀砍去,恰似勢如破竹之勢,無可抵擋。這一刀,倘若魏延全力抵擋,也需破費氣力才能接住。而現在魏延不但氣勢俱已消散,更加驚惶失措,措手不及。縱有三頭六臂,亦無返改變其最終結局。
這時才贊嘆,諸葛亮為何要魏延喊三聲,而不是兩聲,或四聲。兩聲不夠,四聲多余,就三聲,拿捏精確,干凈利落,一刀得手,永除禍患。這才突出演義中諸葛丞相的神機妙算的神這個字來,這遠比最后那陰平鑿壁上的“二士相爭,不久自死”的絕筆來的更為自然。
魏延人頭落地。
自此蜀中亦再無大將。
后記:
其實魏延還是比較冤的,而且我也相信,歷史上的魏延,恐怕還是被楊儀算計死的,即便真有心叛亂,多半也是被逼無奈或自己個性使然。
5 個點評
邊樹穿花 - 做最好的自己
贊來自: 評作文 、管理員
愚魚 - 虛心接受點評
贊來自: 評作文
亦風 - 悠悠澤蘭許偏冷,明月清風繞夢行
贊來自: 管理員
天才 - 顫抖吧,螻蟻們~
贊來自:
自由夢想 - 修煉一途,乃竊陰陽,奪造化,轉涅槃,握生死,掌輪回。 武之極,破蒼穹,動乾坤!
贊來自: